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32|回复: 0

[财经博文]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5 00: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爱股网投资文摘收录50多名国内知名价值投资博客的文章,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投资文摘。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投资高手们的投资理念,关注他们的投资组合,了解他们的选股思路以及他们对个股行业的看法。
—————————————————————————————————————————————
2010-11-16 16:48:38  新浪博客  呆二

                        网友:  
大幅提高利率,对于股市而言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知道呆兄认为加息到一个什么水平会改变你对股市的预期?  
   
呆二:  
温和加息的累积效应或者是短期内大幅、快速加息将导致市场的转折,尤其当市场处于整体高估区间时。  
利率的调整主要取决于通胀,所以判断未来通胀更关键。以下是通胀的二种假设:  
1、 
通胀快速恶化,美元持续弱势,大众商品大幅上升,新兴市场升值缓慢,通胀恶化,央行被迫持续小幅加息或者大幅、快速加息以应对通胀加速趋势,货币的过分从紧造成资产泡沫的破裂,热钱避险撤回美元,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美元升值,大众商品泡沫破裂导致的成本下降以及资产泡沫破裂和企业倒闭、银行受到冲击后的惜贷导致的需求萎缩,通胀回落,央行大幅降息,财政刺激重启,这其实上在重复08年金融危机,只不过此次受冲击最厉害的变成了新兴市场,你之前没爆的泡沫到现在来爆。看看其他新兴市场的股指还真有点怕怕,难道金融危机时隔3年重新降临,类似于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1年科网泡沫,那次是流动性先冲击亚洲再冲击美国,此次呢,先冲垮了美国再冲垮新兴国家。如果是这样,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清空仓位。中国在对付热钱以及反周期调控方面是做的相当不错的,但是如果其他新兴市场泡沫破裂,中国亦无法幸存,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中国依然会率先复苏。  
2、 
通胀高位企稳,美元停止大幅贬值的趋势,变为底部徘徊,大众商品以及新兴市场资产价格高位区间盘整,由于美元铁心保持低市场利率,美元升值的空间也不大,通胀高位企稳,新兴市场加息步伐停止,流动性和资产价格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此类情况市场向上向下的空间都不大,这里其实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新兴市场的流动性并不是只有其央行决定的,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其流动性是由美联储决定的,新兴市场央行的货币紧缩可以被热钱给对冲了从而导致其在加息的情况下依然过剩,只有当热钱撤退了流动性困境才会显现,这也是热钱最大的危害,而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的变化只有等老美的通胀起来或者就业数据改善时,美联储改变其超级宽松政策时才会改变。  

可能过分关注国内的问题,真如我上面所说,中国在应对热钱、资产泡沫和反周期调控是所有新兴国家中最好的,对比一下股指就知道了,我一直认为股市整体的估值不能算很高,大盘股甚至处于低估的区间,所以中期依然是比较乐观的,但如果观察一下其他新兴市场和大众商品、外汇的数据,市场应该已经处于很高的区间了,处于高风险区域,危机可能率先在这些国家爆发,因为热钱的流动性很强,稳定性很差,远不如中国这种内部流动性过剩来的稳健,类似的有日本的政府债务比例很高,但由于国债大都被国民持有,所以不太容易爆发政府信用危机,而一旦美元大幅升值(虽然美元大幅升值的可能性现在看来比较小,即通胀高位企稳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赌这个风险回报率似乎不合算)、热钱大幅撤离,危机爆发无疑,中国将无法幸免,所以我改变我的看法,建议撤退,已经撤退的建议跨年度的等待市场机会,没有撤退的建议在反弹时撤退,因为流动性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美元在短暂强势后很有可能重回疲弱。  
虽然想避免预测宏观,但大背景如此,即宏观的不稳定性,巴西总统说美元是动乱之源的话是一点都没错,所以不关注也不行。                                                         
               
                                               
               
—————————————————————————————————————————————
【备注】该文章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0c9070100n74e.html,爱股网不对其内容负责。请各位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开放平台|免责声明|小黑屋|手机版|爱股网 ( 陕ICP备19013157号 )

GMT+8, 2025-8-9 15: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