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爱股网投资文摘收录50多名国内知名价值投资博客的文章,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投资文摘。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投资高手们的投资理念,关注他们的投资组合,了解他们的选股思路以及他们对个股和行业的看法。
—————————————————————————————————————————————2011-05-26 21:32:59 新浪博客 熊熊
最近看到一篇名为《从巴菲特妙计看扩内需问题》一文,深感中国当前“伪知识分子”当道,这样的“伪知识分子”当道不仅误导了普通民众,更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我一直认为民众具备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是民主化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下面就先黏贴这篇“奇文”与大家共赏析:
————————————————————————————————————————————————--
相信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人会因为手头钱太多而烦恼,但这一定不包括中国的央行。
目前,中国
外汇
储备现在已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如何来形容这样一笔巨款呢?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就可以买下
苹果
、微软、IBM和谷歌这四家美国最好的高科技公司;拿出其中的不到三分之二,就可以买下美国的全部农田,一举解决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但是,这些宝贝美国人根本不卖,他只会极力推销不断贬值的美国国债。
早在2003年,巴菲特就已预测到这一天的到来。在《我为何不看好美元》一文中,巴菲特用勤俭岛和挥霍岛的寓言故事,阐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勤俭岛居民疯狂工作,将产品交给挥霍岛居民去消费,自己则获得一点挥霍岛发放的债券。后来,勤俭岛居民开始感到不安,因为他们发现挥霍岛根本就不生产商品。既然如此这些债券还有什么用呢?巴菲特给勤俭岛居民支了一招,他建议,勤俭岛居民赶紧将手头持有的债券换成挥霍岛的土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曲线殖民”,最终勤俭岛就可以不用武力就占领挥霍岛。
可是,巴菲特的建议摆在那里多年,现实版的勤俭岛仍然热衷于积累债券的游戏,并且不惜血本。据人社部公布的信息,去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
基金
总支出大约是1.4万亿,而2010年中国的全部出口退税达7328亿元,恰好是社保支出的一半。出口退税,是针对国外消费者的补贴。中国有不少出口企业其出口价格甚至低于成本,按理说这种资源无效配置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有了奇怪的出口退税政策,这些企业竟然还在生产。
如果把针对外国消费者的补贴都补到本国的社保账户,那么,中国人的养老金立刻可以增加一半,年轻人的负担也减轻不少,因为现在的老人其实都是工作中的年轻人在养着。中国目前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一年社保开支的14倍。进一步说,勤俭岛送给挥霍岛的商品和服务,足够支付本国老百姓14年的社会保障开支。
为了更贴合现实,可以把巴菲特的这个寓言略作修改。挥霍岛的岛主已意识到处境不妙,认为有必要将形势逆转,甚至想告诉全世界,现在谁是老大。接着,挥霍岛通过疯狂印钞票的方式,主动将本国货币进行贬值,以此来赖掉大部分的债务。但挥霍岛从不提本国货币贬值这件事,反而天天提别国货币应升值,这样显得问题是出在别人身上,与己无关。
--------------
巴菲特给美国提了一个看似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解决方案。他建议美国采用“进口许可证”制度只有当美国出口100万美元的商品,才会产生价值100万美元的进口许可证,进口商使用这一许可证才能进口,这样就立马解决了贸易逆差问题。
笔者也来斗胆给中国提一个看似更不可行的解决方案。香港特区政府此前宣布,将向每名成年市民派发6000元,澳门已连续五年为老百姓发钱。此举值得借鉴。内地企业将商品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能力太低,过剩产能只能从出口找去向,那么直接将钱发到国民手中,让其购买国产商品,企业何必补贴式出口呢?
有人可能担心这会导致中国会出现通胀,这是些理论依据不足。首先,正因为中国产能过剩,才会有贸易顺差,发钱的结果只是消耗一部分过剩的产能。其次,就算中国出现通胀,此时,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进口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将天量外汇储备从一个符号变成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实惠。最后,全民发钱是最公平的方式。不管你是谁都能享受到完全平等的权利,这就不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
这篇奇文可以说从头到尾充满着错误,这些错误只要一个有经济学本科背景的人都能轻易的看出来,有鉴于这篇文章太有借鉴意义,我就浪费点笔墨,做点科普工作"呵呵。
首先的问题是“勤奋岛”与“挥霍岛”的问题,作者以巴菲特的这段话作为批判中国外贸政策的论点明显的属于混淆是非,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对A有利,则对B不利(老实说,我不太相信双赢,如果有双赢,世界就不会有战争,双赢与和平崛起不过是中国忽悠西方的字眼。)。巴菲特的这篇文章从美国的立场出发,认为美国无法长期保持逆差,最终将导致货币贬值。笔者似乎忘记了美元的贬值必然伴随着其它货币的升值,或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怎么可能不伴随这人民币的升值呢?如果人民币在升值,则必然对应着美元的贬值。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所持有的美元的贬值来否定我们的贸易政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所持有的美元在增值,那只能证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政策是错误的,具体的例子,可以见拉美的金融危机,在危机中拉美的货币急剧贬值,结果就是他们持有的美元急剧升值。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是美元贬值好还是升值好了。如果大家觉得这个逻辑实在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中国拥有多少人民币资产,又拥有多少美元资产,毋庸置疑,我们当然拥有的人民币资产远远大于美元资产,那么如果这样,我们是希望人民币升值呢还是贬值?从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情况来看,贸易顺差是一国产品竞争力强大的标志,也是在一国经济危机时仍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具体的例子就是日本,虽然日本的政府债务已经达到GDP的200%,基本上日本政府每年新发的国债有大部分是用来还旧债的,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向希腊政府那样产生债务违约,本质的原因在于日本保持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些巨额的贸易顺差让日本居民手上有大量的闲钱存在银行,而银行能够把这些钱来购买日本国债,所以日本90%的国债为本国人所有,从而避免了国家债务危机。如果把眼光再扩大些,我们可以发现凡事贸易顺差的国家都活的差不到哪里去,比如德国,日本,韩国,而贸易逆差的国家除了美国(美元的世界地位让其可以多过几年滋润的生活)以外,基本一次危机就会让国家伤筋动骨,具体的例子包括笨猪四国,拉美等等,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贸易顺差产生的问题容易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解决,如果贸易逆差,基本无解,这是经济体中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所以奥巴马喊要降低美国贸易逆差不过是忽悠美国人民的口号而已,稍具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对此一笑而过)。
其次,有朋友可能会说,既然美元会贬值,我们为什么要持有美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想:我们除了持有美元外还能持有什么?持有欧元,日元吗?美国随便搞搞,欧元,日元就跌的一塌糊涂,如果我们买了欧元,日元,不等于命根子握在美国手上了吗?而买了美元等于与美国在一条船上,除非美国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否则我们的外汇只是相对人民币贬值,而相对于其它货币不过是“浮亏”,迟早会回上去。另外一个方法是买矿产,提出这个方案的“专家”很多,很没常识,他们都不想想如果市场上有1斤的苹果,突然来了个大财主非要买这1斤苹果,会出现啥情况,基本的IS-LM模型都会告诉我们这个主意是极其的弱智。
关于用出口退税补贴民众的论述,作者犯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错误:产能过剩并不是因为居民消费能力过低,而是居民储蓄率太高。从常识上考虑:试想一下,中国生产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衣服,如果不出口,估计每个中国人房间里的衣服都会堆成山,我们的消费能力再高,也不至于穿成堆的衣服吧?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不一定要生产衣服,可以生产高科技产品,哎,如果能生产高科技产品,我们就已经是经济强国了,何须每天出卖劳动力生产袜子啊,产业的升级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GDP=消费+投资+净出口,GDP-消费=储蓄率=投资+净出口。从公式可以看出,较高的投资或者较高的净出口来自于较高的储蓄率,而中国的储蓄率之高是世界闻名,同理,美国的贸易逆差也来自于“负储蓄率”。所以要解决产能过剩,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高储蓄率”问题。其次,给居民发钱能否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能简单的拍脑袋决定,而应该建立居民消费倾向数据库,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判断,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环境,居民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如果居民的消费倾向不高,比如消费倾向只有10%,则发1元钱,居民会把9毛存银行,最后会加剧产能过剩问题。同时这笔钱由于给了居民,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工人失业率增加之虞。
再者,产能过剩导致贸易顺差之说更是错误,应该说作者犯了“感性”错误,因为这一说法咋一看似乎十分正确:东西太多了,所以出口。问题在于,就算我们出口也得有人要,如果没有人要,我们生产再多也无法出口。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美国开动生产线大量生产袜子,鞋子,那么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美国就会产能过剩,但是美国会因此产生贸易顺差吗?明显不可能,如果可能,奥巴马也就不用整天抓破脑袋想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贸易顺差的本质来源于我们在世界的分工体系中很好的找到了我们自己的定位,以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竞争力包括低成本或者高质量),虽然说我们目前大部分产品属于低成本竞争优势,不过这也符合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能否向产业高端转移,这关系到我们人民币升值以及人工成本增加以后,在失去低成本竞争力的情况下,产品能否继续保持竞争力。
作者在同一段说把钱发给民众不会发生通胀,又说可能产生通胀,说明作者本身就对通胀的内在原理没有清楚的认识。已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一切的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只要钱是工厂里新印出来的,就会发生通胀,如果是国家财政补贴,就不会发生通胀,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敢出来写文章误导大众,呵呵。而直接发钱的政策对于执政者而言,不过是笼络人心的工具而已,本人并不赞同。从常识出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中国还没有彻底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为了让更多工人就业,提高他们的劳动熟练度,给予工厂补贴是必要的,而把这笔钱发给民众,不过是不劳而获的一种方式,并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从经济学上来说,在居民消费倾向为100%的情况下,发钱与补贴工厂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本人认为发钱的事情只适合陈光标这样的民间慈善家,而不适合于政府。
最后,3万外储进口中国民众生活必需品,这更显示作者的无知。生活的必需品哪样中国不能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哪样中国不是产能过剩?不出口已经大有问题了,还要进口?就算进口,哪个国家有这么大的生产能力以及低成本能力?3万亿的美金到国际市场上购买生活必需品,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最终得到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会是原来国内生产的价格的好几倍(背后的道理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加重通货膨胀。
总体来看,本文错误百出,鉴于时间有限,我无法一一指出,这里列出几条批驳,意在提醒大家在看文章的时候一定不能完全吸收(包括本人博客上的文章),应该具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精神以及具备这些能力的知识文化基础。
投资之路更是如此,唯有具备批判之精神及不断学习之毅力,方能在暗流汹涌的投资海洋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熊熊 2011年05月26日夜写于榕城闽江边畔
—————————————————————————————————————————————
【备注】该文章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17ozu.html,爱股网不对其内容负责。请各位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