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从诞生以来就是中国经济需求的附属品,指数图是全国资金流入流出股市的资金流量图 ,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运行图实质是社会资金在证券市场进出图,股市资金流量图。研究证券市场的历史得出结论:中国证券市场从来都是经济需求的附属品,其诞生源于想通过证券市场控制 88 年—— 90 年通货膨胀,发展于经济增长的直接融资需求。
指数涨跌是资金流动造成,指挥资金流动的是上层建筑的意图和资金流的自身规律。 不能充分把握上层建筑意图和股市资金流动的自身规律,跨年度或季度分析指数走势很难较为准确。上层建筑和股市自身规律决定指数长期运行,小波段的指数 K 线由游资和基金等市场主力制造,也是顺势而为,识势是证券投资和期指实盘的难点。指数代表的是资金流量图,代表群态思维对股市投资的态度持续强度和时间。没有货币基础和群态思维的偏好是不可能出现大牛市的, 通缩无牛市 ,开户人数降低也不会出现持续的牛市。群态思维情绪宣泄的周期性和指数如此巧合,正如鸡和蛋长期伴生无法分离。现阶段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取代银行间接融资,证券市场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市场。市场资金供应基础逐步趋弱, 80后未开户人数比例太低, 90后没有购买力。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证券市场会出现大牛市, 2011年二季度资金供需依然维持平衡可能性较大,市场在等待货币调控带来的经济拐点传导到证券市场。 1 、通缩无牛市 证券市场体现整体经济基础上,通货紧缩无牛市。通胀是牛市最好的朋友,通胀提供上市公司业绩支撑股价和货币流动性,通缩正好相反。通货紧缩是货币调控和其它因素综合的结果,部分情况下 货币政策趋势性提前反应整体经济的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