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53|回复: 1

[财经博文] 平安在做什么?(添加trustno1兄对这一新闻的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23: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爱股网投资文摘收录50多名国内知名价值投资博客的文章,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投资文摘。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投资高手们的投资理念,关注他们的投资组合,了解他们的选股思路以及他们对个股行业的看法。
—————————————————————————————————————————————
2011-05-15 16:05:54  新浪博客  熊熊

                           
最新一期的《投资者报》中一篇名为《银行与保险合谋高利贷:年利率高达29%》的文章中揭示了平安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金融创新”:保险委托银行放贷款,银行收取贷款利率的费用,而保险公司则收取信用贷款保险。
   
具体的情况如下是这样的:目前在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分为抵押贷款与无抵押贷款,抵押贷款的利率是将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但非常难带,且放款时间长。而无抵押贷款分为两种:
     
     
     
     
  贷款年利率    
   账户管理费  
    风险保障金  
 实际年利率
 新一贷无担保个人贷款:  基准利率*120%
   
 月息0.49%-0.69%  
     
     
 15%-16%
 易贷险:    
     
   
 基准利率*120%   
     
     
     
 月息1.8%    
  29%



其中“易贷险”在放款额度上不会受到限制,并且只经过一次审批。当出现客户违约,则保险公司先给银行赔偿,保险公司再来向客户追讨。


   
看到这篇文章,我实在不清楚平安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年利率15%乃至29%已经远超过一般企业的年净利润水平,这样的贷款只会让贷款人把资金投向高风险,投机性极强的领域从而使得贷款的违约风险极高。能够解释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的理由可能只有以下两种:
1:对中国未来资产价格继续攀升保持信心,换句话说认为央行无法回收流动性。
2:采用“大数原则”为基础的风险违约模型认为收益可以覆盖违约带来的损失。
   
除了以上两点,我实在想不出平安这么做的理由,而这两点理由在我看来基础十分薄弱,这里不去追求这两点原因背后不合理的理论基础,仅仅从常识来看,首先,不要和国家对着干,因为从来没有人赢过(巴菲特语录),反过来说,如果央行无法回收流动性,最后的结果也是经济崩溃。其次,“大数原则”很好用,但是其基础在于贷款个体的不相关性,可是面对系统性的经济风险,大数原则这一假设基础并不成立,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总体来说,这两个理由互相抵触,总有一个无法成立,并给平安的资产带来损失。那么在如此高风险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是什么?较高的负债成本与较低的投资收益是不是这一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动因呢?我不想去毫无理由的猜测,但这是我唯一能够想到的符合逻辑的结论。如果这就是平安所谓的交叉销售,或者是综合金融集团的优势,那么每个投资者都必须小心这种优势。


熊熊 2011年05月15日午后写于日本国东京都



——————————————————————————————————————————————-----

以下是trustno1兄对这一新闻的评论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信贷保险,有没有计提足够的准备金,有没有在报表上进行冲充分的披露?如果没有,那么跟AIG干的事情有什么区别?


缪建民在一次演讲中曾经提到,财险的杠杆率是最高的。翻开平安年报可以看到,平安的车险的杠杆率是136,保证保险的杠杆率在66。正如熊熊所说,大数定律对于信用保证是不起作用的。从数学上来说,传统的财产险是随机独立事件.你的汽车出现车祸,并不会导致我的汽车出现车祸。但是信用保险则完全不是随机独立事件,信用的风险与整个经济系统相关的,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产生的风险会在经济系统内逐级的放大进而影响到其他的经济个体的信用。因此在这种保险上,现在的国内精算师将完全不会起作用,因为他们所使用的那些基于静态的随机函数而开发的精算工具远远不能应付这种大规模的复杂的随机过程模型,(如果你学习过随机过程理论你就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虽然目前国际上的确有这个倾向,希望将随机模型引入引入精算工具,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前沿性的尝试。国内的这些保险公司根本没有可能使用这种精算工具。




刚才有一位朋友说,易贷险很少,即便全部计提都没有问题。但是他是否考虑过这个杠杆问题?所有的保证保险进行计提,损失是将近1090亿。再看其准备金,保证保险的总保费是16亿,从中计提准备金肯定不可能超过总保费。我们不知道平安的易贷险做了多少,但是我们知道只要一元保费出现违约风险,那么平安产险必须计提66元的损失.如果这个业务做到3亿元,面对的风险就是198亿,相当于再来一次富通计提。我看到有人回复熊熊说,系统性风险不用考虑,到那个时候谁也逃不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纵观整个AIG事件,即便是在金融海啸之下,他的保险业务特别是寿险业务也是非常健康,否则他不可能在香港分拆AIG保险业务,IPO到那么钱。真正把AIG拖死是他的财务公司,而逼死这个巨人的仅仅是这个财务公司中所卖出去的4万笔衍生品种的区区125笔CDS.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往往不是大规模的坏账,而是小规模的坏账通过杠杆化引起的巨额逼债导致现金流枯竭。



                                                       
               
                                               
               
—————————————————————————————————————————————
【备注】该文章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0racf.html,爱股网不对其内容负责。请各位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发表于 2014-6-13 16: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开放平台|免责声明|小黑屋|手机版|爱股网 ( 陕ICP备19013157号 )

GMT+8, 2025-4-29 04: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