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金融角斗士

扣动扳机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15: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图片,他们还能走牛吗?我看至少60%看熊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9: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ISS连续暴跌,打破了美梦,不过还是很看好他,下一个目标HOLI 或FENG
跨市场投资之软件外包公司
本文为雪球 #跨市场投资系列#:文中所提软件外包上市公司:$海辉软件(HSFT)$、$文思信息(VIT)$、$软通动力(ISS)$、$东软集团(SH600718)$、$浙大网新(SH600797)$以及$中国软件国际(00354)$。


摘要:对软件外包行业来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规模,对行业的理解以及成本控制。但是,由于中国外包公司主要集中在低端的ITO业务上,这些竞争力实际上并没有很高的“护城河“。因此,如果我们要判断中国软件外包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实际上是要看哪家公司能够快速的变成“非传统外包公司”,尤其是当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的时候。


一,行业概况


从总体来看,中国软件外包公司成立较晚,规模也不如印度著名公司大。但是,由于毗邻日本市场,再加上政府的支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旺盛的国内需求,从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十分迅速。


在过去10年中,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平均年增长达到了50%。虽然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09年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经过09年的短暂调整,行业增速在10年已经恢复到35.2%。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8.1%,高于软件出口增速22.7个百分点。


查看原图
外包行业“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造就了一批软件外包企业。虽然整体规模上和印度巨头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是例如东软集团,中软国际,文思信息等公司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万人。据2010年7月IDC的报告,中国离岸软件市场规模将由2009年的2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7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4%。


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软件外包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比较成规模的大概在20家左右。其中私营软件外包公司大多选择在美国上市。而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外包企业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建立的外包企业(例如依靠东北大学创建的东软、浙江大学旗下的浙大网新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软国际)。
为了便于跨市场比较,我们本次主要选择6家有代表性的国内软件外包公司进行分析,分别是美股的海辉软件,文思信息,软通动力,A股的东软集团,浙大网新以及港股的中软国际。


查看原图
二、主要财务数据比较


1,主营业务/主要市场


虽然中国软件外包公司起家大体相似,但是由于公司的具体背景以及对外包行业不同理解,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大概分为两大类:1)以海辉,文思,软通和中软为代表的“纯软件外包”模式以及2)以东软和浙大网新为代表的“混合型软件外包”模式。


其中模式1)的公司发展路径大体遵循印度软件巨头的路径,即从ITO(信息技术外包)到BPO(商务流程外包)最后到KPO(知识流程外包)。选择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是有印度大公司的先例可循,并且国外的投资者非常认可。因此,这类公司往往通过吸引外资VC融资以及并购等方式扩大其规模,保持其相对的领先地位。但是这种模式的风险是很难实现跨越式超越,并且在高端咨询领域也会碰到印度巨头以及大型咨询服务公司(如IBM,麦肯锡、埃森哲)的狙击。


在这类公司中,软通动力的情况稍微有些特殊。这家公司一开始是以解决方案而并非软件外包业务起家的,这方面的背景使得公司能够在未来转型中有比较大优势。而软通也是所比较的公司中唯一一家把咨询和解决方案单列出来作为主要收入的软件外包公司。


查看原图
以东软和浙大网新为代表的“混合型软件外包公司”则很早就把触角扩展到了软件外包行业之外。比如,东软集团早期就选择了一条把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路子来走,甚至还生产自己的医疗设备。而当在某一个行业有了一定积累以后,东软就开始向顾问咨询、实施、售后服务转型,希望通过这种类似IBM的经营模式来拉动某一行业的解决方案。在尝到甜头以后,东软今年开始大规模的“去印度化”转型运动,宣布彻底向服务转型。甚至宣布希望未来东软的硬件产品也采取和客户分成的销售模式。


类似东软,浙大网新也很早就意识到了软件外包市场的激烈竞争。它采取的对策是1)在软件外包领域采取与客户“联姻”的策略,即与美国道富集团,微软等重要客户建立合资公司来承接外包业务。2)利用其本土优势(背靠浙江大学)主打“智慧城市“业务, 并早在2002年就与IBM联盟共同开拓国内市场。公司预计其2011年来自IT服务事业集团,即”智慧城市”业务(包括相关的网络设备与终端收入),将实现业务收入51.50亿元,远超过软件外包4.5亿元的收入。但是由于智慧城市业务只有大约5%的毛利率,远低于外包36%的毛利率,因此浙大网新仍然在努力拓展外包业务。


这种混合模式的好处是收入规模可以做的很大(东软和浙大网新的收入规模就是其他外包公司的3-4倍),并且可以防止过于依赖外包一个行业。但是缺点是非软件外包业务利润率往往很低,忙了半天往往发现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


查看原图
从主要市场来看,除了海辉软件,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例如,文思信息中国业务2008年只占21.5%,但是2010年却提升到45%。而海辉副总裁也在去年对媒体表示,预计中国市场将在明年贡献公司40%的收入。预计随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不确定,中国内需的强劲增长将会是未来几年中国软件外包公司的主要驱动力。


2,收入,利润率和PE


从总收入规模来说,东软和浙大网新的收入最高。而其他几家外包公司的规模大体相差不大。但是,从净利润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东软和浙大网新的收入是其他软件外包公司的3-4倍,但是利润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虽然其软件业务的毛利率和美股上市外包公司相差不大,但是由于他们有其他重资产业务线的拖累,因此整体营业利润率非常低。例如,浙大网新“网络设备与终端”业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的80%以上,但是其毛利率只有可怜到5.01%,因此影响了最终的利润率。


查看原图
在纯软件外包厂商中,文思信息由于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比较高端的研发外包领域,因此能够保持相对高的利润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从财务数据看起来“文思信息”的收入和盈利表现都还不错,但是市场只给它15倍的市盈率,不到海辉软件和软通动力的一半。主要原因是文思目前的CFO Sidney Huang曾经在2005年至2006年担任东南融通的CFO。而东南融通刚因为财务欺诈被摘牌。另外,也有投行分析师引用匿名人士的信息表示文思可能会丢掉其最大的客户华为(大约贡献公司10%的收入)。


当然,东南融通事件对于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外包公司都有影响。使得市场对它们的市盈率估值从一年前的60倍跌倒了目前的40倍左右。但是相对印度外包巨头只有20多倍的市盈率,能看出美国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外包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还是有期待的。


3,成长性  


从公司的成长性来看,软通动力是每股外包公司中是表现最好的公司。与其他公司上市后业务增长率就会放缓的情况不同,软通动力自从2010年底上市后,连续3个季度一直是加速增长的,收入增长率从2010年Q4的40%变成了2011年Q2的50%。


相比之下,文思信息上市后前3个季度的收入增长率则从47%下跌到了39%。更为显著的是,软通动力的毛利润增长率一直以高于其收入增长。虽然利润的快速增长与软通动力直到今年2季度才扭亏为盈不无关系,但是强劲的增长也表明公司盈利前景相当优秀。今年第二季度,软通动力在收入上和老牌的外包企业文思信息已经不相上下,在下个季度很有可能成为在美上市收入最高的中国软件外包公司。


查看原图
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中,从营业数据上看,表现最好的是中软国际。由于公司业务长期以来一直以国内客户为主,因此其金融危机期间受到的影响并不太大。从2010年开始,公司连续3个季度保持大概40%多的速度增长。


对于东软集团来说,虽然其收入一直在稳步增长,但是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公司的利润率有了大幅度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展开了一系列海外收购。同时,中国大陆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也大幅度侵蚀了利润率。而浙大网新的成长数据的波动比较大,表明公司主营业务并不稳定。


查看原图
3,公司规模和大客户


员工规模是软件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员工的多少取决于公司是否能接到大客户的单子。在这方面,文思、软通、东软和中软占有比较大的优势。


从大客户集中度来说,海辉和中软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其前五大客户只贡献公司不超过40%的收入。对于文思和软通来说,微软和华为都是其最大的两个客户,而且这两个客户贡献的营收都超过10%。


查看原图
三、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乔布斯的经典案例表明,个体企业家、尤其是创始人,是一家公司的灵魂。企业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公司大股东也会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不同的推动力。


1)海辉软件-没有主人的企业?


查看原图

在美国上市的外包公司中,海辉软件被媒体描述为“没有主人”的企业。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海辉高管的持股比例相当“怪异“:本应是持股最多的董事长只占有不到1%的股份。而公司最大个人股东不是CEO,却是公司的副总裁。


海辉软件最早是由创始人李远明在大连海事大学内于1996年创建的公司。但是由于创始人在早期选择把其所持股份无偿转送给大连海事大学,因此当其在2008年上市前夕与公司战略发生分歧的时候,只能选择出走创业。海辉随后迅速招来原惠普高管孙正耀接替李的位置。截至2010年在美国上市前,投资人共持有海辉超过70%的股份。


孙正耀接手海辉后,公司开始大规模拓展国际业务。随后,海辉迅速摆脱亏损,并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但是,海辉的国际化步伐却使得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对中国国内市场有太大的动作。虽然公司这两年开始重视国内市场,但是却已经远远落后于文思,软通和东软。


如果单纯从掌舵人分析,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孙正耀也许能够带领海辉继续沿着行业大势前进,但是由于股权上的制衡,其很难采取独树一帜的创新理念或者发展策略。这种“奇怪“的股权结构可能会成为海辉未来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2)东软集团- 20年的股权改革

查看原图

作为从体制内走出企业的成功代表,东软集团这几年的成功发展与联想等类似企业一样,取决于两个最大的因素:1)不计个人报酬的创始人,以及2)“无为而治”大股东。与后期成立的“股权清晰”的现代企业不同,中国最早一批企业无一例外都要过“股权改革“这一关。而过关的蹊跷之处在于:走慢了会死,走快了也会死。而且如果稍微碰到利益没有摆平的情况,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家破人亡。


幸运的是,东软集团在今年4月终于完成其历时20年的产权改革。关于改革的具体过程由于过程复杂且耗时繁琐,就不在本文具体详述了。最终的结果是:东软集团17.17%的股份由公司管理层直接持有,而公司原来的主要国有和外资股东仍然稳坐东软的前三大股东之位。


由于中国早期企业的特殊性,这种股权结构应该是一种最好的安排了。一方面,原始国有大股东的利益没有收到损害,并且东软众多的管理层和员工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从长远来看会使得东软能够更有凝聚力。


3)中国软件国际– 本土PE成大股东



查看原图

中软国际的建立实际上是其母公司中国软件及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软件)改制的结果。中国软件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控股企业,被称为中国软件行业的“国家队”。2000年左右,作为中国软件的下属企业,中软国际被单独拆分出来,并随后在香港上市。从2005年开始,中国软件陆续把其分散的外包业务整合到中软国际旗下,并成功吸引到了微软公司和国际金融公司的入股。


但是,虽然拆分后的中软国际业务发展迅速(其软件服务业务过去七八年每年超过50%的复合增长),但是作为大股东的中国软件却由于自身发展规划对软件外包业务越来越不感兴趣(分析表示中国软件更倾向于去发展自主软件,所以需要回笼资金)。2010年9月,中国软件宣布其将在未来1年的时间内出售2.45亿股中软国际股权。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远东控股国际有限公司也在2011年5月份宣称,将出售相当于中软国际已发行股本1.97%的股份,以获得的4620万港元补充营运资金、扩充现有业务及适时进行新投资业务。


大股东的这种抛售行为立马就引起了市场的反应,并使得中软国际的股价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直线下降。中软国际的最终解决方案是找来联想集团旗下的弘毅投资入股,成为大股东。中软希望能借弘毅投资以及旗下的投资企业,加速公司在国内IT产业升级业务的扩张速度。


弘毅的入股至少在短期内帮助中软国际暂时稳定了局面。同时,弘毅投资也能将其旗下企业(包括联想集团以及其他IT公司),整合进中软国际的外包业务中。但是让一家PE公司作为大股东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中软国际之前曾经表示希望能够赴美上市,而这可能是弘毅同意入股的最大兴趣所在。


4)浙大网新-大股东一家独大,推行股权激励方案



查看原图

浙大网新作为浙江大学旗下的外包企业,这些年的发展一直波澜不惊。由于大股东浙江浙大网新集团一家独大,公司的股权结构虽然很稳固,但是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在过去的几年中,公司业绩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出售股权和投资收益。而扣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表现其实并不理想。
2010年,浙大网新为调动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的积极性,终于下定决心宣布将其总股本的3.69%用作期权奖励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期权的行权相当高,达到了3.87元/股,大约为公司目前6.5元/每股的60%。如此高的行权价一方面激励了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公司管理层为了获得期权收入进行财务造假的风险。


5)文思信息—VC仍持有大部分公司股份


查看原图
与其他外包公司不太一样的是,文思信息的起点相当之高。事实上,公司本身就是在IBM高管的建议下设立的。而公司最早的客户就是IBM,微软等国际化大公司,可谓高举高打。但是蹊跷的是,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公司始终没有接收任何融资。虽然公司盈利不错,但规模始终很小。


文思是直到上市前夕的一两年才开始引入风险投资。在2007年IPO后,公司的主要股东仍然是红杉资本,联想投资等机构。但是相比海辉,公司创始人陈淑宁仍然握有将近11%的股份,对公司也有绝对的掌控力。
但是由于VC持股太大,再加上增长率放缓和东南融通丑闻的影响,市场只给予文思信息16倍的PE。同时,由于公司目前的CFO Sidney Huang曾经在2005年至2006年担任东南融通的CFO,其公司业绩的真实性也遭到投资者的质疑。


6)软通动力—创始人持股比例最高


查看原图
软通动力直到2001年才成立,但是确是发展最快的外包公司之一。公司的创始人刘天文的背景非常符合投资人喜好:留过学,有海外工作经历,回国后在跨国公司工作几年,成功创业后再创业。这使得其在于投资人谈判的时候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


上市后,刘天文仍然拥有软通动力将近18%的股份,是所有中国外包公司里创始人持股比例最高的,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而市场也给予了高达44倍的市盈率。


四、结论


对软件外包行业来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规模,对行业的理解以及成本控制。但是,这些竞争力实际上并太高的“护城河“。因此,如果我们要判断软件外包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的时候,实际上是要看哪家公司能够快速的变成“非传统外包公司”,尤其是当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的时候。


按照这个逻辑去分析,在美上市的外包公司里,我们认为最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是软通动力。主要原因:1)公司并非以软件外包起家,在解决方案,BPO、KPO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明显2)公司在国内国际市场表现均衡,收入和利润增长迅速。3)股权清晰,管理层稳定,创始人对公司有绝对掌控权。


而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中,长期投资我们推荐东软集团。主要原因:1)软件+硬件的模式使得公司有长期竞争力。2)公司在医疗和汽车电子等业务未来可能会有较大增长 3)股权改革完成,管理层稳定。但是,由于公司最近的一系列海外收购明显降低了公司利润率,因此我们预计公司的价值可能还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而短期投资我们推荐中软国际,主要原因:1)公司在政府、国有企业等领域有极强的竞争优势。2)刚吸引弘毅投资作为大股东,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国内市场业绩。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9: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过去10年中,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平均年增长达到了50%。虽然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09年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经过09年的短暂调整,行业增速在10年已经恢复到35.2%。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8.1%,高于软件出口增速22.7个百分点。
在这类公司中,软通动力的情况稍微有些特殊。这家公司一开始是以解决方案而并非软件外包业务起家的,这方面的背景使得公司能够在未来转型中有比较大优势。而软通也是所比较的公司中唯一一家把咨询和解决方案单列出来作为主要收入的软件外包公司。从公司的成长性来看,软通动力是每股外包公司中是表现最好的公司。与其他公司上市后业务增长率就会放缓的情况不同,软通动力自从2010年底上市后,连续3个季度一直是加速增长的,收入增长率从2010年Q4的40%变成了2011年Q2的50%。软通动力直到2001年才成立,但是确是发展最快的外包公司之一。公司的创始人刘天文的背景非常符合投资人喜好:留过学,有海外工作经历,回国后在跨国公司工作几年,成功创业后再创业。这使得其在于投资人谈判的时候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


上市后,刘天文仍然拥有软通动力将近18%的股份,是所有中国外包公司里创始人持股比例最高的,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按照这个逻辑去分析,在美上市的外包公司里,我们认为最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是软通动力。主要原因:1)公司并非以软件外包起家,在解决方案,BPO、KPO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明显2)公司在国内国际市场表现均衡,收入和利润增长迅速。3)股权清晰,管理层稳定,创始人对公司有绝对掌控权。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9: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中,和利时自动化可算作高铁概念股。作为国内最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商,和利时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制造的列车控制系统CTCS-2和CTCS-3,是中国所有高速铁路都在使用的列控系统。

周一,和利时自动化低开低走,盘中跌幅一度接近5%,最终收跌2.94%,报16.19美元,成交量为72.69万,超出平均成交量两倍。

截至周一收盘,和利时自动化市值为8.8亿美元,位居赴美上市中国工业股第一位,公司28.91倍的市盈率也高居中国工业股前列。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是信号系统的一部分,堪称“高铁运行的中枢神经”,也是高铁自动化领域技术含量最高、投入最大的部分。

据了解,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在高铁建设的总投资中占据10%的比例。以中国高铁建设在2010年到2012年总投资额1.41万亿元计算,列车控制系统所占的份额,将是相当可观的1400亿元。

而由于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一般在高铁建设阶段的中后期,因此,在高铁通车前一二年,自动化系统的采购就已进入高峰期。

2010年12月22号,和利时自动化宣布将为北京—石家庄—武汉的高速铁路线提供地面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价值3363万美元(2.2378亿元人民币)。

对于外界关心的,此次人事变动对于高铁建设有何影响,铁道部官员昨日表示,高铁发展不会停滞,仍将按照既定的步伐,继续发展。
和利时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imeigu.com 2010-09-14 14:44:01 来源: i美股

和利时公司简介

和利时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从事自主开发、制造各种先进可靠的控制系统与平台,并为各行业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的自动化高科技企业,拥有过程自动化、轨道交通自动化、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工厂自动化即控制与驱动、信息化等业务单元。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现有员工逾千人,经过十几年快速稳健的发展,和利时已经成为行业知名品牌,公司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商。

作为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利时以自主技术为基础的高品质自动化平台及解决方案,在国内率先成功应用于核电站、大型火电机组、铁路提速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关键装备及重要工程;公司在核电、电力、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环保、建材、冶金、造纸、制药、机械制造等十几个行业中成功实施的工程项目超过5000项,这些业绩印证了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在多行业应用的广泛性、可靠性以及多种领先优势;公司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已产生一定影响,产品海外出口量逐年增长。而今,以“中国创造,世界品质(From China with Global Standard)”为不懈追求的和利时,确立了“产品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正努力走向世界。

坚持“真诚地为用户设想”,和利时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稳健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的机制,成功打造了一个由优秀的人才队伍、高标准高品质的产品、底蕴深厚的技术、精细化生产运营等要素构成的优势平台,能为客户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供可靠、实用、满意放心的服务。

和利时发展历程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99——2005)

2005年8月

在杭州下沙开发区,杭州和利时大厦落成

2004年10月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大厦奠基

2004年

推出第四代DCS系统,推出HOLLiAS品牌

2003年

合同额突破7亿元,实施项目2000多个

创立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

项目数量突破1000项大关

2000年5月

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版权的MACS分布式控制系统

和利时大厦开始启用

1999年2月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功引入风险投资,注册资金1亿元,顺利完成股份制改制

北京市和利时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1996——1999)

1997年12月

公司合同额突破1亿元

通过ISO9001国际(英国皇家UKAS)和国内双重认证

1997年

开始承办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刊《自动化博览》

1996年9月

北京市和利时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北京市和利时有限责任公司推出HS2000分布式控制系统

六所华胜自动化事业部(1993——1996)

1995年3月

推出第二代分布式控制系统HS2000

1993年

3月,电子部六所华胜自动化工程事业部(和利时前身)成立

12月,推出第一代自主品牌的分布式控制系统HS-DCS-100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从几乎是零起点到5项“世界之最”,中国高铁仅用了6年时间。

截至201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9.1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达1.6万公里以上。届时,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在中国高铁成为“黑马”之时,一场“盛宴”似是从天而降。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铁路建设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约3.5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的2.2万亿元投资,将增加50%以上。而以建成16448公里高铁、平均每公里造价1.14亿元计算,“十二五”期间高铁的总投资约为1.875万亿元。

虽然,众多中国企业已经纷纷“搭上”高铁,但在高端配套领域,国内配套企业的缺席,却理应引发更多的关注。

1.875万亿的“蛋糕”

7000亿元,一个天文数字,却只是中国铁路2011年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

在这个铁路投资大盘子中,最吸引业界眼球的,无疑是高铁。1月4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介绍的数字,成了大量网站财经版的头条内容:2011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并确定京沪高铁将于6月中旬开通运营。

1月15日,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在全国铁路春运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1年将是铁路集中建成投产之年。今年,预计铁路新线投产7900公里,其中高铁4715公里。到2015年,我国新建高铁路网规模将达到2.5万公里,包括1.5万公里的“四纵四横”高铁路网主骨架、5000公里的主骨架高铁连接线和5000公里的城际高铁。

短短数年间,中国高铁的异军突起令全球瞩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铁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韩国和中国台湾等18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成高铁。不过,直到2005年6月,石太高铁全线开工建设,方才拉开中国高铁新线建设的序幕;但仅仅5年之后,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8358公里,在建里程1.7万公里,无论是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跃居世界第一。

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巨额资金从何而来?余邦利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铁路建设都非常支持,在铁路投资上加大支持力度;二是铁路内部通过挖潜提效,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来积累资金;三是资金投入的一些体制改革,加大合资建路,大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铁路建设。过去5年,大概有122家的民营企业投资了68个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到了1600亿;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不断创新融资的方式,多渠道、低成本筹资;五是通过加强资金的管理、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保障。

被拉动的和利时

“北京、济南、上海、南昌、广州、武汉、西安等8个路局的动车组上都使用了和利时的车载列车控制设备。我们的地面列控中心和地面电子单元LEU在京沪线、京哈线、浙赣线、广深线4条干线都得到了应用。”和利时公司总裁王常力告诉记者。

目前,和利时与日本日立合作制造的列车控制系统CTCS-2和CTCS-3,是中国所有高速铁路都在使用的列控系统。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电信处高级工程师何永发告诉记者,自动化产品(通信系统、信号系统和信息系统)在高铁每一个建设阶段的投入都很大。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便是信号系统的一部分,堪称“高铁运行的中枢神经”,也是高铁自动化领域技术含量最高、投入最大的部分。

在中国高铁的总投资中,基建部分占40%至60%(包含桥梁、隧道和车站建设、铺轨等);动车采购占10%至15%(包括整车、车轴、紧固件、控制器件等零部件);其余部分占比为25%至40%(包括通信、信号及信息工程、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等)。

据了解,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在高铁建设的总投资中占据10%的比例。以中国高铁建设在2010年到2012年总投资额1.41万亿元计算,列车控制系统所占的份额,将是相当可观的1400亿元。

而由于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一般在高铁建设阶段的中后期,因此,在高铁通车前一二年,自动化系统的采购就已进入高峰期。

和利时获得的高铁订单,只是高铁投资拉动效应的一个缩影。中国高铁产业的快速做大,对于中国基建行业、设备制造商、软件供应商等等,以及他们的上游供应商,都是不容错过的一场盛宴。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背景

中国还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并且现在面临着人力成本上涨,老龄化的趋势,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还有很大的增长和想象空间。具体稍微知道工业自动化是怎么回事就明白了。

二、行业

国内自动化行业现在竞争格局相比较以前好了很多,但竞争更加残酷。由于有和利时、浙大中控等一系列为代表的国内自动化公司的崛起,DCS系统产品的价格比较10年前国外垄断的价格下降了很多,以前DCS价格一个点的价格大概是1万元以上,现在一个点的价格已经到了几百元。国际自动化公司(西门子、ABB、爱默生、横河)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优势丧失,但他们在高端市场还是占据了很大份额。而且现在国产自动化系统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相比较以前大幅提高,大大缩小了和国外公司的差距,一般行业应用完全可以满足。除了价格、产品质量因素以外,国内自动化公司还有优先的人力成本低,服务便利、备品备件供货时间短等优势。而且像和利时公司已经完成了本地区域化的布局,有些省内甚至一个市都有销售和工程服务队伍。

三、公司

和利时公司已经有大概已经有20年的历程,近10年来发展很快,现在可以说已经是国内自动化公司的龙头。产品覆盖工业过程自动化,高速铁路,城铁,装备自动化等行业,产品大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体公司情况不具体说了,公司网站都有。

四、估值

现在公司PE大概12倍,PB2倍,对应ROE18%左右,相比较国外自动化公司比如ROCKWELL、爱默生、ABB等公司,估值是偏低的。现在公司预期2-3年增长速度预计20%左右,还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再比较下国内自动化公司南京科远,PE40倍,PB2倍,对应ROE只有5%不到,两者的估值相差甚远。不知道和利时这样的公司放在国内上市会是什么样的价格。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08: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ISS 五连音,出乎意料,居然回到4.65,我的最低买入价,由于是重仓,拖累整体资金获利严重下降,不过基本面还是出色,估计今天会上涨,其他个股均纷纷上扬,大盘连连走出新高,我的资金不如指数,看来我也要考虑买入指数基金或者纳斯达克公司。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1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回2211,
Snap1.jpg03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10: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融角斗士 于 2013-3-16 11:00 编辑

CPIX令人惊喜,是医药成长股,突然发力,苏醒了,
JVA咖啡股不出所料,天气变热,咖啡消费上涨
TGS阿根廷进入冬季,消耗量上升,价格上站在意料中
ISS止跌企稳,好像有国人在做他,手法凶悍。
NM海运正常回调,已经涨了10天
AVL加拿大稀土一直不错,虽然停产,可是整体价值上涨,找机会去掉TGS(太慢)在6元以下介入美国最大稀土矿MCP,组成稀土组合,同样是周期股,稀土未来大与天然气未来。
,美股昨日回调几十点,美股类似美股电影,给人以希望和美好未来的憧憬,不想国内股市总是留给人民懊悔,痛苦和折磨,抑郁和投资国内股市受罪,罪过啊阿门!
下周资金收益率预测3000-4000了,我骄傲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1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融角斗士 于 2013-3-16 11:15 编辑

AVL加拿大稀土一直不错,虽然停产,可是整体价值上涨,找机会去掉TGS(太慢)在6元以下介入美国最大稀土矿MCP,组成稀土组合,同样是周期股,稀土未来大与天然气未来。
1.12以下,连续接入,AVL看来问题不多,简单明了,还可以介入2次,每次4000股,具体价格看看技术曲线走势
MCP问题重重,是非不断,远离是非之地
ISS如果到达4元,还可以介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开放平台|免责声明|小黑屋|手机版|爱股网 ( 陕ICP备19013157号 )

GMT+8, 2025-8-13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